close

此序寫於西元一九七七年,應多方人士要求簡介《奇蹟課程》而作。最前面有關本書之緣起及性質的兩部分,乃是出自海倫.舒曼之手;至於內容的部分,則係經由秘傳 (inner dictation) 而筆錄下來的,其過程會在此序言中略作交代。

 

本書之緣起

 

《奇蹟課程》是海倫•舒曼與威廉•賽佛兩位教授基於同一共識,猝然決定聯袂合作而成。他們都任職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內外科醫學院的醫療心理學系。其實他們是何 許人物,並無關緊要,整個事件的原委,適足以顯示出在上主內沒有不可能的事。他們原本是靈修的門外漢,彼此間也常生齟齬,關係相當緊張,只掛慮事業上的成 就及地位。大致來講,他們算是俗世中人,他們的生活與本課程所倡導的境界簡直是南轅北轍。領受此課程內容的海倫曾對自己作過這番描述:

身為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的我,在理論上相當保守,在信仰上屬於無神論,任職於頗具學術名望的環境中,卻因一個事件,引發出一連串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系裏的 主管有一天出人意表地公開表示,他再也受不了我們充滿怨忿及挑釁的心態,在結論中,他斷言:「這一定另有出路才對!」此時,我彷彿冥冥中受到某種提示,決 定幫他探索這個出路。這個課程顯然就是那個出路。

 

 

雖然他們的動機相當嚴肅,在聯手探索之初,仍然經歷了極大的困難。可是他們一旦向聖靈獻出「一點點的願心」,這便如本課程一再反複強調的,足以讓聖靈發揮大能,完成其旨意,不論何時何地。

 

海倫在其自述中繼續說:

在動手筆錄之前那奇妙的三個月中,比爾建議我把當時正經驗到的充滿象徵意味的夢境以及各種奇怪的異象記錄下來。雖然那時我對突如其來的經驗逐漸習以為常了, 但見到自己寫下「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這一句話,仍然驚訝萬分。這是我初識那神秘聲音的肇始。它無聲無息,卻好似在我心內神速地傳述一些東西,我一一把它 們記錄在速記本上。筆錄時並非身不由己,它可以隨時打斷,稍後再接續下去。我對此雖感到很不自在,卻從無罷手不幹的念頭,它好似我曾幾何時答應過要完成的 一項特殊任務。它代表了比爾及我之間真正的聯袂探索,我確信它的主要意義也不外乎此。我會記下那神秘聲音所「說」的,次日唸給他聽,由他把我的筆錄打字成 稿。我認為他也負有特殊的任務,若非他的鼓勵支持,我是絕對完成不了我的任務的。筆錄的過程歷經了七年的光景,最先是正文,然後是學員練習手冊,最後才是 教師指南。我們只在幾個小地方做了一些修正,並在正文中插入章節名稱,刪去早期個人加進去的註腳。除此之外,本課程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本書封面並未列出參與筆錄本課程的人名,因為課程本身足以也應該自成一家之言。本書並無意據此而自立門派,它唯一的目的就是為某些人指出一條路來,使他們能夠從中尋得自己的內在導師。

 

本書的性質

 

顧名思義,《奇蹟課程》的整個格局設計為一種教學指南。它包括了三部分:長達 626 頁的正文,483頁的學員練習手冊,以及 85 頁的教師指南。至於閱覽的次序及研讀方法,全憑學員的特殊需要及個別喜好而定。

 

本課程的設計是經過縝密思考的,在理論及實踐兩方面都按部就班加以詮釋。它注重實踐甚於理論,強調體驗甚於神學。它甚至明言:「人間不可能有普世性的神學, 然而,普世性的經驗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須的。」(教師指南71)雖然本課程採用基督宗教的術語,所矚目的卻是普遍的靈修課題,它聲明自己不過是普世課 程中的一種版本而已。世上的版本多得不勝枚舉,形式雖有不同,終將抵達上主那兒的。

 

「正文」相當理論化,開宗明義地提出整個思想體系中的基本概念,為「手冊」中的練習奠定基礎。若缺了「手冊」中的具體操練,「正文」最多只能算是一堆抽象理論,難以達到本課程所預期的扭轉思想之效。

 

「學員練習手冊」共有三百六十五課,以一年為期,一天一課。但也無需拘泥於這一進度,有些人也許會在他特別有興趣的一課多逗留一些時日。這種設定只不過是提醒 讀者,一天不要超過一課。練習前的導言提綱挈領地指出「學員練習手冊」的實用性,它所強調的是實踐中的體驗,並不要求個人對這靈修目標預作任何承諾。

「學員練習手冊」所提到的某些觀念,也許會使你感到難以置信,有些甚至令你咋舌不已。這都不要緊。你只須按照書中的指示發揮這些觀念,用不著你來評判,你只須加以運用即可。唯有在具體運用中,你才能看出它們的意義,也才能體會出它們的真實不虛。

 

須謹記這一點,你不必相信這些觀念,你也無需接受它們,甚至無需表示好感,其中某些觀念,甚至可能激起你強烈的反感,這絲毫不會影響或減低了它們的功效。 但是在運用時,千萬不要隨便剔除「學員練習手冊」中的任何觀念,不論你對那些觀念有何反應,只是試著加以運用。此外,則別無所求了 (學員練習手冊1-2)

 

 

最後,教師指南是以問答方式寫成,答覆學員們可能提出的問題。它同時也澄清了本課程中的一些術語,根據「正文」的理論架構予以詮釋。

 

本課程從未自許為人類的終極課程,「手冊」中的練習也無意讓學員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本書在結束時,將讀者交託給個人的內在導師,祂自會權宜施教,繼續指 導。本課程所涉獵的範圍雖說包羅萬象,然而,真理是不受任何形式所限的。「學員練習手冊」在結尾中很清楚地闡明這一事實:

本課程只是一個開端,而非終點....此後,不再指定任何具體的功課,因為你已無此需要了。從此刻起,你只需聆聽上主的代言者....祂會指導你的修持,明 確地告訴你該做甚麼,該怎樣引導自己的心思,以及該在何時靜靜地回歸於祂,祈求祂的明確指引以及千古不易的聖言 (學員練習手冊482)

 

 

本書的內容

凡是真實的,不受任何威脅,

凡是不真實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

 

這是《奇蹟課程》開宗明義之言。它把真實與虛妄,真知與知見作了根本的區分。真知即真理,隸屬於聖愛之律或是上主的天律之下。真理是不變的、永恆的、毫不隱 晦的。人們可以不承認它的存在,卻無法改變它的真相。它適用於上主的一切造化,唯有祂所創造出來的才是真實不虛。真理超越了時間及過程,無法由學習而得。 它沒有對立,無始無終,只是如此。

 

反之,知見的世界屬於時間、變化、有始有終的世界。它根據的是詮釋解說,而非事實。它屬於生死無常的世界,因著人們相信匱乏、失落、分裂及死亡等種種理念,它才得以存在。它是由學習而來的,並非天賜;是憑著個人的知見偏好而做的選擇。它的作用變化無常,它的詮釋偏曲不實。

 

於是,在真知與知見的基礎上,形成了出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對立的思想體系。在真知的領域內,所有的思想均存在於上主之內,因為上主和祂的造化共 享同一旨意。至於知見的世界,則是由相信對立的理念以及分歧的個別意願而形成的,不但永遠相互傾軋,與上主之間亦是衝突迭起。由知見而得的見聞狀似真實, 因為它只會讓知者所願看見的東西進入他的意識之中,於是幻覺世界便如焉形成了。正因它的虛幻不實,它隨時需要加以自衛。

 

當你陷入了知見的世界,你便墜入了夢境。若無外援,是難以脫身的,因為所感知的一切都向你證明夢境的真實性。上主早已賜下了最後的答案、唯一的出路、真正的救助。祂的聲 音,即聖靈,肩負了溝通這兩個世界的使命。祂一方面徹底了解真理,一方面也深諳人的幻覺而不受其蔽,才能完成這一使命。聖靈的目的乃是教導我們如何扭轉自 己的想法,清除自己的錯誤,幫助我們由夢境脫身。為了扭轉我們的思想,聖靈最得力的教材便是寬恕。然而,本課程既然對世界有它自己的一套界定,它對寬恕的 真諦也有自己的界定。

 

我們眼前的世界,只是反映出我們內在的思想架構而已,也就是那些根深柢固的觀念、期待和感受。「投射形成知見」( 414),我們是先往內看,決定自己想要見到甚麼樣的世界,然後再把那世界投射在外面,形成我們眼中的事實。是我們自己對眼前事物的詮釋,才使得它儼然如真的。如果我們想藉知見來為自己的錯誤(如忿怒、挑釁的心態,以及缺乏愛心的表現)辯解,我們便會看到一個充滿邪惡、毀滅、敵意、嫉妒及絕望的世界。 我們必須學習寬恕這一切,這不是因為我們的「善良」或「愛心」,而是因為我們所見非真。是我們扭曲的自衛系統曲解了世界,才會看到根本不存在的現象。我們 一旦學會認清自己認知上的錯誤,也就學會超越它們或「寬恕」它們;而在這同時,我們也寬恕了自己,我們的眼光才能夠越過扭曲了的自我概念,直視上主在我們 內如是所造的真我,亦即自性 ( Self )

 

所謂罪,即是「缺乏愛心」(正文11頁)。既然愛才是一切,罪在聖靈的眼中,只是有待修 正的一個錯誤而已,並非必遭天譴的邪惡。我們內在種種不對勁、欲振乏力及有所缺憾之感,乃是基於我們堅信那操縱整個幻覺世界的「匱乏原則」。準此觀之,我 們會設法在他人身上尋找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於是我們會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愛」他人;而那正是夢幻世界所謂的愛,沒有任何錯誤比這個更嚴重了,因為愛是 不能要求任何代價的。

 

只有心與心之間才有真正的結合,上主所結合的,沒有人能夠拆散(正文332 頁)。然而,只有在基督之心的層次上才可能產生真正的合一,而這種合一,實際上從未失落過。「小我」有意藉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資產及外在的「愛」來自抬 身價;上主所創造的自性 (Self) 則一無所求。它永遠圓滿、安全、充滿愛心,亦受人所愛。它深願分享,而非攫取;只知推恩,而非投射。它一無所求,只願與那已意識到彼此之富裕的人結合在一 起。

 

世俗中的特殊關係常是自私、幼稚、自我中心,而且頗具破壞性的。儘管如此,只要交託給聖靈,這些關係便能轉變為世上最神聖的東西,也 就是為人指出回歸天國之路的奇蹟。俗世常利用這些特殊關係作為排除異己及自立門戶的最後絕招,聖靈卻能將它們轉化為學習寬恕及由夢境覺醒的最佳教材。每一 個關係都成了救治知見和修正錯誤的機會,每一個關係也都是透過寬恕別人而寬恕自己的另一個機會,每一個關係同時也成了接受聖靈邀請以及憶起上主的一大良 機。

 

知見是屬於身體的機能,因此它的覺察能力有限。知見必須透過身體的眼睛來看,透過身體的耳朵來聽,它只能激發出身體內有限的反應。乍 看之下,身體好像是自發且自主的,其實它只能按照心靈的意向而反應。如果心靈想借用身體發出任何攻擊性的行動,它便淪為疾病、衰老及腐化的犧牲品;如果心 靈轉而以聖靈的目標為目標,身體便成了與他人溝通的有效管道。只要有它存在的必要,它便百害不侵;當它不再為人所需時,它便安然長眠。身體本身是中性的, 猶如知見世界中的一切。它究竟是為小我或聖靈效命,全憑心靈的意願。

 

與肉眼之見相對的,便是基督的慧見。它所代表的是力量,而非軟弱,是 合一而非分裂,是愛而非恐懼。與身耳之聞相對的,則是為上主發言的神聖之音,即居住在我們每一個人內的聖靈。只因代表那渺小且分裂的那部分自我的小我嘵嘵 不已,才使得聖靈的聲音顯得如此遙不可聞。實際的情況應該倒過來講才對:聖靈發言時一向是明確無誤,且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凡是不與身體認同的人,一定 聽得見祂那充滿解脫及希望的佳音。他必會欣然接受基督的慧見,以取代自己的卑微形象。

 

基督的慧見是聖靈的恩賜,是上主為了取代分裂的幻覺 以及相信罪、罪惡感和死亡的理念所賜下的另一種可能性。這一個慧見足以修正所有知見上的錯誤,使外表看來相對立的世界重歸於好。它的慈光由另一角度彰顯了 萬物的真相,反映出真知的思想體系,使得回歸上主不只可能,而且是必然的。過去我們視為此人所加之於彼人的不義之舉,如今已懂得,那只是對方求助及合一的 呼籲。罪、疾病和攻擊也被視為妄見呼求溫柔及愛心的藥方。如此一來,防護措施自然撤除了,因為既無攻擊,便無防護的必要。弟兄的需求成了我們的需求,因為 他們既與我們一起共赴上主之道,沒有我們,他們也許會迷途;沒有他們,我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自己的路。

 

在天國中,沒有寬恕這一回事,因為 那兒根本無此需要。但在這世界中,寬恕是修正我們一切錯誤的必要過程。唯有先施予寬恕,我們才可能擁有寬恕,因為它反映出「施予與接受不二」的天國之律。 天國是上主為其神聖兒女所創造的本來境界,那是他們的永恆實相,縱使遭人遺忘,亦不曾改變分毫。 我們必須謹記寬恕之道,唯有寬恕能扭轉俗世的觀點。受到寬恕的世界成了上天之門,因為藉著它的憐憫,我們終於能夠寬恕自己。不定任何人的罪,自己也由此而 得到了解脫。在弟兄身上承認基督的臨在,我們也會在自己身上體認出祂的臨在。忘卻所有的妄見,不再受過去所羈絆,如此,我們必會憶起上主來。超乎此,便非學習可達之境,但只要我們準備妥當,上主自會踏出最後的一步,引領我們回歸於祂。

 

      引用奇蹟課程中文網http://www.acimtaiwan.info/viewtopic.php?f=50&t=11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ying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