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凱西解讀中所揭示的人類的起源和未來:
人類需要一個開始和一個界限,所以,在一開始,有一個靈之海,它充滿整個空間。它寧靜、完滿、能感知它自己的存在,它是一個在自己思想的懷抱中休息的巨人,它在沉思自己是什麼。
然後它開始運動。它退回到自己之內,直到所有空間空無一物,曾經充滿它自身的不安的心靈在它的中心閃光。這就是靈的個性;這就是當它蘇醒時它所發現的自我;這就是上帝。
上帝渴望自我表達,渴望友伴。因此,上帝投射出了 宇宙和靈魂。宇宙是用人類稱作音樂、數學和幾何學的工具創造出來的;和諧、系統而且平衡。一切都是用同樣的材料建構,人類稱之為生命元素。這是一種上帝發 出的力量,這種力量通過它的波長和振動頻率的變化而變成不同的形式、物質和運動的模式。這創造了多樣性的法則,它為此模式提供了無窮多的設計和模式。就像 一個人彈奏鋼琴一樣,上帝彈奏著多樣性的法則,譜出各種旋律,並將它們組合成一部交響樂。
在它之內,每個設計自然而然地運行著它的演講計 劃,實現這個計畫要通過運動、成長、或正如人類所說的改變來達成。這相當於在鋼琴上敲出一個音符,數個音符連起來就成了一個和玄;和諧的和音成為樂句。樂句成為樂曲;樂曲相互交融、前後移動、交叉、連接、環繞而成為一部交響樂。音樂此起彼伏、停歇,但在起伏之間有著榮耀之美和偉大的經驗。
(與宇宙相關的“光”、“熱”、和“電”等詞語在這樣的討論中毫無用處,因為它們是通過三維的生理感官感知的印象。在其他維度---比如,靈的世界---的運行方式不像生理感官這樣感知。死亡時,對於續存的靈魂來說,太陽或許會是一個觀念、一種影響、或甚至是一個天使。)
一切都以不同的狀態和物質形式移動、變化、展現它的設計。各種活動是由吸引和排斥法則啟動和維護的:正和負、互相吸引和排斥,維持著一切事物的形式和行動。
所有這一切都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思想的一種表達。心智是使其行進和不朽的動力:心智實現上帝想像的一切;一切存在都是心智的一個方面、一種姿勢。
靈魂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與上帝相伴。所採用的形式是上帝存在的形式:靈、心智、本性;原因、行動、結果。開始先有靈;然後有行動,它使靈退回至它自身之中;然後有作為結果的上帝的個性。
靈憑著它是與上帝同一的知識構造靈魂;存在著一直運行的心智原則;於是存在著這樣的能力:可以經歷與上帝分離的心智活動。
就這樣,一個新的個體出現了,它來自於上帝、依賴 於上帝,但能知覺一種獨立於上帝的存在。這個新的個體必須被給予選擇和指導它自己活動的力量;如果沒有自由意志,它就依然是上帝本性的一部分。作為一種來 自上帝的力量的心智,會自然地去完成上帝的思想---除非被導向其他方向。這種行動的力量——能夠將心智力量導向其他方向——就是人們所謂的他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記錄就是靈魂。隨著自由意志運用心智力量產生第一個表達,靈魂就開始了。它自己產生的第一個思想、心靈力量從其正常道路的第一次背離,就是靈魂的開始。
靈魂的核子處於平衡中,正負力量相當,產生和諧的活動:正面力量發動、孕育、推進;負面的力量接收、滋養、逐出。這個行動的步伐就是思想的階段:感知、思考、判斷。
因此,靈魂由意識的兩種狀態構成:一部分是屬靈,具有它與上帝是同一的知識,一部分是新個體的,具有關於它自己經驗到的一切的知識。
靈魂的計畫是一種迴圈型的經驗,範圍和期間是無限的,在其中,新的個體會憑藉意志的判斷力去認識創造的各個方面。當意志的願望不再與上帝的思想相違背時,迴圈就會完成。新的個體的意識就會將其靈性意識與上帝相認同,靈魂會作為上帝期許的友伴回到它的源頭。
在這種狀態中,靈魂會保持其獨立的個性意識,並瞭解它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力量,它現在是作為上帝的一部分而行動,而不是與心智力量背道而馳,因為它與心智力量所指向的行動是一致的。直到達成這種狀態,靈魂才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伴侶。
回歸上帝的觀念意味著失去個性是荒謬的,因為上帝 知道所發生的一切,並因而必定知道每個個人的意識。因此,靈魂的回歸就是意象向意象想像者的回歸。它寫在心智中的記錄的個體意識無法被毀滅,因為它是上帝的一個部分。當一個靈魂回歸上帝,它認識到自己不僅是上帝的一部分,而且是每一個其他靈魂和一切事物的一部分。
失去的只是小我——做上帝意志以外的事情的願望。當靈魂回歸上帝,小我被自動放棄;這就是基督受難背後的象徵意義。
靈魂的計畫包括所有創造的經驗,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要去等同和參與所有形式和物質。這也不意味著干涉靈魂的創造。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應該去旋轉它們自己的小世界、去扭曲法則以造就它們夢中的意象。
但這些事情可以發生。靈魂是最偉大的造物;它具有自由意志。上帝一旦給予它自由意志,上帝就對它不加控制;不論它如何行動,它必須在上帝的現實之中行動;無論走哪條路線,靈魂必須回歸上帝。
人的身體是一顆小行星上的一粒塵埃,這一事實使人類產生自己是一個渺小的造物的幻覺。衡量靈魂的標準是心靈的無限活動性和偉大的想像力。
一開始,新的個體意識與它和上帝是同一的意識之間 並無區別。自由意志只是看著心智的流動,有點像人看著他的想像在白日夢中玩耍,驚訝於它的無所不能。然後,他開始自己練習,模仿和比照心智的所作所為。它 逐漸獲得經驗,成了一個互補的、而不是模仿的力量。它幫助擴大、修改和調節創造。
某些靈魂對它們自己的力量感到興奮不已,開始試驗 這種力量。它們與星塵和天體的風相混合、感覺它們、成為它們的一部分。這樣的一個後果是正負力量的不平衡,不是強調這一種力量,就是強調了另一種力量;感覺事物需要負的力量;通過事物進行表達,並指導和處理它們,要求正的力量。另一個結果是意識的兩種狀態——靈的意識和個個體的意識之間的聯繫逐漸減弱。個人變得關注、瞭解它自己的創造更甚于上帝的創造。這就是靈界的墮落,或是聖經中描寫的天使反叛。
要進入創造物並成為它的一部分,一個靈魂必須採取 一種新的意識或意識的第三種形態——經驗創造物的那個部分並通過思想將它轉譯為心智的基本元素。人類把這種知覺形態稱作“有意識的頭腦”。這是他經驗地球 的裝置:肉身、五官、腺體和神經系統。在其他世界中,在其他系統中,裝置是不同的。只有人類自己的思想的廣度和多樣性可以想像這些其他世界和系統的數量以 及它們所代表的神聖心靈的各個方面。
當一個靈魂披上造物的一部分的意識呈現時,它暫時將自己與它自己本性的意識相分離,並更加遠離它的靈的意識。這樣,不僅沒有幫助指引創造的潮流,並對此做出貢獻,相反它發現自己身處潮流之中,隨波逐流。它越是遠離岸邊,它越是無力與潮流抗爭,越是感到難以回到岸上。
每個恒星和行星系統都以這種方式來誘惑靈魂。每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計畫,並通過持續不斷的心智流動向它靠近。當一個靈魂跳入潮流(通過投身於這個流動的系統中)它具有與潮流抗爭的力量,它的自由意志受到阻礙。在這些環境中,它很容易隨波逐流。
每個恒星系也代表著一個通往與上帝完全相伴的理想的發展、進步和成長的機會——在宇宙心靈的廣大系統中的共同創造者的地位。
我
們的太陽系也吸引靈魂,因為每個系統都是一個單獨的表達——行星為整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地球就是靈魂的道路。
太陽系的行星代表了這個系統中意識的各個維度——它作為一個整體意識。對應於我們太陽系的意識有九個維度。地球代表第三個維度。
地球是以它自己的法則、它自己的計畫、它自己的進 化形成神聖心智的一種表達。靈魂渴望感受海洋、風、森林、花兒的美麗,就身處它們之中,並通過它們來表達他們自己。他們也混跡在動物中,並模仿它們創造思 想體;他們模仿上帝,享受創造之樂。但這是一種遊戲、一種模仿,這干涉了已經置於運動中的事物,這樣,執行地球計畫的心智潮流逐漸將其靈魂拖入潮流。他們 必須在他們創造出來的身體中隨波逐流。
人們把這種與靈魂糾纏的稱作物質,這樣的糾纏自開始起就是一種可能性,但上帝並不知道它何時會發生,直到靈魂根據它們自己的選擇使它發生。
在上帝創造的靈魂之中——上帝在開始時就創造了所有的靈魂;自此以後再也未創造過靈魂——只有較少的一部分進入了我們太陽系經歷,儘管許多靈魂在其他恒星系已經經歷或正在經歷一種相似的糾纏。
為靈魂逃脫物質糾纏的方式已經準備好。作為載體的 一種形態(身體)被選中,為靈魂安排好了進入地球並在其中經歷的方式,作為它們迴圈的一部分。在已經存在於地球上的形式中,有一種類人猿最為接近所需要的 模式。靈魂降至這些類人猿——在它們之上或周圍盤旋,而不是居住於它們體內——並影響它們向一個不同于它們原先一直所追求的簡單目標的方向發展。它們離開 樹林,使用火,製造工具,生活於團體中,開始互相交流。它們很快就失去了它們的動物長相,褪去了體毛,開始有文雅的舉止和習慣。
所有這些都是由靈魂通過腺體的運作完成的,最後猿的身體成為盤旋其上的靈魂的三維客體。然後靈魂降至身體中,於是地球有了新居民:人類。
人類顯現為動物體之內的一個意識,它分成五個人種同時分佈在地球的五個不同的地方。當靈魂開始投生至這類肉身中,就是神聖的意識進入動物的第一次投生的開始。凱西將這個神聖意識稱作“基督意識”,由此進化而來的人類就是聖經中的“亞當”。
需要面對的問題是要克服地球的各種誘惑,使靈魂在體內可以像在體外一樣自由。只有當身體不再是靈魂自由表達的障礙時,地球上的迴圈才會結束。
在更小的範圍,這是自由意志和創造的戲劇。在更加小的範圍中,肉身的每一個原子——它自身就是一個世界——都是自由意志和創造的一場戲劇。靈魂將生命放入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原子都是靈魂模式的一個肉身反映。
人類以其意識開始明白人類的性意味著比動物的性更多的東西。它是新靈魂進入地球的門戶,在太陽系其他地方這種門戶是不必要的。這是受困的靈魂脫離它們困境的唯一方式——通過出生、死亡和再生。它們代表了地球上靈魂的理想載體。
靈魂的地球迴圈計畫是一系列的輪回,其中間夾著有 些時候居住於太陽系中其他意識維度——行星上,直到肉身以其五官和意識頭腦作出的每個思想和行動都與原來為靈魂安排的計畫相一致。當身體不再是靈魂自由表 達的障礙時——當意識頭腦與潛意識融為一體,身體的原子結構可以被控制,因而靈魂在體內與在體外一樣自由——地球迴圈就結束了,靈魂可以去進行新的探險。 直到太陽系的其他意識維度存在完美,征服肉身才有可能達成,因為它們和地球一起拼湊成了太陽及其行星的完整表達。無論靈魂聚焦與哪種意識狀態,這種意識成 為活動的焦點。意識的其他狀態都退至促進和影響的地位。
人類是由一個已經完成了它的創造經歷並回歸上帝的 靈魂養育的,它已成為上帝的陪伴者和共同創造者。這個靈魂就是人們熟知的聖經中描述的“基督”或者“彌賽亞(受膏之人)”。亞當,基督意識的首次肉身輪 回,是這個神聖意識的第一次投生。耶穌,同一個靈魂的最後一次投生,是第一個以肉身完全表明基督意識的人。
基督靈魂對它的陷於地球的兄弟靈魂很關心,在指導人類靈魂流入肉體之後,基督靈魂時而自己投生為人,以領導世人。
雖然起初靈魂只是稍微居住於體內,並記得它們的身 份,但是漸漸地,一生又一生之後,它們沉淪於世俗生活,越來越沒有靈性,頭腦的意識力量越來越小。他們只在夢中、在世代流傳的故事和傳說中記得他們真正的 自我。宗教產生了:裡面有對失去記憶的渴望的儀式。藝術產生了:包括了音樂、數位和幾何學。這些是由來到地球的靈魂帶來的;他們的天堂起源逐漸被遺忘了, 每一代新人都必須將它們記下來,瞭解和學習。
最終,人類只剩下與他自己個性截然分離的意識頭腦。人類現在將這種本性意識稱作潛意識;感知物質世界的則是意識。潛意識影響著意識——事實上,為它提供了它的才幹、呼吸和特質。它成了“外衣”之內的身體。只有在睡眠時它才脫去衣服。
人類以他的意識頭腦思考(因為心智的其他部分,都會執行上帝的計畫)。人類根據他們感到什麼是正確的來建立理論——但他們不再確信。哲學和神學產生了。人類開始察看地球,發現他們自身所包含的秘密,但不能再以意識獲得答案。結果就是科學。
人類的計畫被付諸行動。人類從天堂的知識向下走到神秘的夢、顯現的宗教、哲學和神學,一直到達穀底,人類只相信他們看得見、感覺得到、和可以以他們的意識頭腦證明的東西。然後他們開始奮力向上走,運用他們剩下的唯一的工具:受苦、忍耐、信仰和心智的力量。
基督靈魂幫助了人類。作為聖經人物,基督靈魂以亞 當、以諾和麥基洗德為名字,投生地球,以教導和領導世人。以諾和麥基洗德既未經歷出生也未經歷死亡。基督靈魂在這些肉身投生之後,認識到有必要為人類設立 一個模式,以向他們顯示回歸上帝之路。基督靈魂承擔起這個任務,他由一個女人誕生,自願開始一個新的個人,一個新的靈魂記錄;儘管在這個新的個人之後閃耀 著純粹的基督的靈魂。但一旦生而為人,與潛意識分離的意識發生了,基督靈魂開始了他的朝聖之旅。基督靈魂最後一次投生是作為加利利(巴勒斯坦北部一多山地 區)的卑微的木匠,拿撒勒的耶穌。耶穌戰勝了死亡和肉身,成就了這種道,他放棄了小我的意志,接受在十字架上受難,並回歸上帝。他展示了人們可以實踐的模 式。耶穌活過的完美生活以及他後來的不公正的被害,扭轉了他第一次作為亞當的輪回所帶來的負面的羯磨。
如今,人類正處於一種巨大的精神黑暗的狀態——這 是黎明前的黑暗。人類的懷疑論已到了他們被迫得出他們直覺所瞭解的知識都是錯誤結論的地步。同時,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調查已到了它正在推翻它一開始所證明的 一切的地步。自由意識正在發現,所有道路都最終通向相同的終點。科學、神學和哲學,它們原本互不相容,現在正趨向于相互融合。懷疑論正面臨自掘墳墓的境 地。
人類從來都是他們曾經所是和所為的一切,他們曾經 爭鬥過的和抵抗過的一切,他們所仇恨和熱愛過的一切。在地球的三維意識中,人類身體的每一個原子都是靈魂的一種反映——他們本性的一種結晶。他們的情感和 神經系統、他們的心理能力、他們的才智、他們的好惡、他們的恐懼、他們的罪惡、他們的野心、他們的性格,就是自獲得自由意志起他們以此所做的一切的總和。 因此每個人格個性——就是本性的一種世間外殼——都與每一個其他人格不同。
從一開始就是這樣。每一個靈魂的第一次獨立思考就不同與其他靈魂的第一次獨立思考。
所以人們的好惡、他們的欲望和夢想是不同的。業力 法則——即因果法則——同樣使他們的悲歡各不相同,他們的殘障、他們的力量、他們的弱點、他們的美德和惡行、他們對美的鑒賞力、以及他們對真理的理解也有 所不同。肉身的侵犯必須還之以肉身:地球的自然法則、而不是人類或上帝的法則,要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同樣的法則適用於一起行動的群體。存在著家庭、部落、種族和國家之間的業力。當發動戰爭的靈魂陣亡後再投生至物質世界,這個國家就會遭受戰爭。只有當一個國家以卑謙和諒解來忍受戰敗,只有當一個國家以正義和仁慈而無須勝利,他們才會擺脫戰爭的因果。
每一個人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業力造就的:有自 己的業力、也有與他們一起生活的人和他們所愛的人的業力、他們國家和種族的業力、以及世界自身的業力。但所以這些業力,無論單獨或合在一起,並不比自由意 志更為巨大。一個人對這些影響和衝動力的所作所為,他對這些的影響力反應,才會使他靈魂的發展有所不同。由於業力,一些事情比其他事情更具可能性,但只要 具有自由意志,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因此,自由意志和宿命同時存在於一個人之中。他們過去的經歷限制他們在可能性之中,使他們傾向於某些方向,但自由意志總是可以“將劍從石中拔出。”(參閱亞瑟王的故事—譯者)
沒有哪個靈魂在投生之前不進行總體計畫。通過身體 展現的人格個性是這個個人可能已經設想的許多計畫中的一種。其目的是處理個人業力中的一個或幾個方面。沒有什麼任務會遠遠超過這個已接受或選擇它的個性的 能力之上。有些靈魂選擇他們自己的投生,設定他們自己的任務;還有些人,已犯下太多的錯誤,已危險地陷於世俗的欲望,根據法則,他們會在某個時候被送回對 他們最有幫助的、最適宜的環境中去。任務很少被完滿地完成,有時甚至完全被遺忘。
投生的選擇通常在懷孕時作出,這時由父母打開通往塵世的通道。一種模式是混合父母的靈魂模式構成。這為業力運作設定了某些條件。一個自己的業力與這些條件相適應的靈魂會為所提供的機會吸引。由於模式不可能完全符合他們,他們必須考慮是否接納他們父母的一些業力。
除了模式之外,還涉及靈魂對身體的選擇:歷史將要 出現的局勢、與父母以前的關係、在這次輪回中將會遇到的他所希望在一起的靈魂、以及將要和對方一起解決業力問題的靈魂。在有些情形中,父母是靈魂回來的唯 一原因——孩子深愛他們,並與他們關係密切,直至他們死亡。在另外的情形中,父母被用作達到某個目的的方式——孩子會很早離開家庭,去做他自己的事情。
靈魂會在早到出生前六個月就進入胎兒,或晚到嬰兒 出生後一個月才進入,但在後者的情形中,自嬰兒出生起,它就在嬰兒身體四周盤旋,它在決定是否進入。一旦作出決定,它就進入身體,在新的個性和靈魂之間、 意識和潛意識就會分隔開,孩子的世間經歷就開始了。一個出生時就死亡的嬰兒並不意味著它被拒絕作為靈魂的載體。反過來說才對:由於自然力量,機會被從靈魂 那裡拿走了,進入這個身體是不可能的了。
人格個性是本性的最顯著的一部分,它經歷三維意識。本性的其餘部分留在陰影中,為人格設定基調;欲望、鑒賞力、品位、愛好、以及籠統稱作“魅力”的性格——直覺對其作出回應的背景。
人格個性是由三次或四次輪回造就的,這是本性希望 解決的塵世經驗的部分。個人的情感和才幹反應了這些輪回。夢、顯聖、冥想——深刻的、嚴密防範的人格的自我意識是在太陽系內的意識的其他狀態中的經驗模 式。大體而言,智力來自於恒星:它是靈魂的心智力量,受到它以前在太陽系以外的創造的經驗的限制,並由它在太陽系中最近的經驗而變得更暗淡或更明亮。
因此,一種人格個性只是本性的一個方面。一個決定 再次經歷地球的靈魂,會採用幾個人格中的任何一個,其中每一個都表達了它自己的一部分。當一個靈魂趨向於太陽迴圈的完成,這個人格就越來越多面化,表達出 個性的更多部分。這是因為每一次輪回的負面業力在減少,所需要的關注也更少。最終,這個人格個性變成了對本性的一種完整表達,於是迴圈就完成了。
當本性屈從於塵世,因欲望而放棄理智和感性,它就變得越來越片面。
影響人格個性的輪回折射了它們在這個人生命中的模 式。有時它們互相混合:一個孩子的父母會重新創造一種經驗的環境,而他的玩伴則會重新創造另一種經驗的環境。有時,這種影響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作用:家庭和 童年會重新創造一個(類似)輪回的環境,學校和大學會重新創造另一個輪回的環境,婚姻會是第三個輪回的環境,職業會是第四個。通常輪回中的人和問題具有連 鎖的關係,這樣,這個人格經驗的模式是一種合理的發展:當他們作好解決問題的準備時,問題就會在他們面前出現。因為輪回只反映了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福報和 孽報),通常在一個輪回中會承受不止一個輪回的業力;如果這一生是成功的,那麼他在由肉身中解脫而獲得自由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當一生結束時,這個人格就消失了。它的模式被這個個體本性所吸收。它的記錄被保留,但它成了個性的一部分,個性從來就是它曾經是的一切的總和:在所有時代中它所思、它所經歷、它所吃的、喝的和感受的一切。
這樣,兩種極端的思想有了交叉的地方。無神論者和 宗教人士似乎都是對的。無神論者說死後人格並不續存;宗教人士說靈魂在死後接受審判並回歸它的創造者。如果以人格個性來替代靈魂,兩者都表達了一個真理。 這個人格受到審判,回歸它的創造者——本性那裡,並被吸收,放棄它自己的獨立存在。
在這個太陽系中的遊歷的本性,完善自己的總的計畫在繼續進行。作為一種嘗試或加強一個未來人格的性格的一種方式,意識呈現出另一種狀態。
因此本性的問題、團體的問題、種族和國家的問題被一次又一次地予以解決,直到自由意志解決了所有問題,靈魂就去往其他世界,其他太陽系、其他宇宙。
翻譯:DNA
校對:Winst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dd4360100jrk0.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