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客觀現實是否存在,或者宇宙是一個幻象?

原文:Michael Talbot翻譯:魯宓



1982年,一件驚人的事發生了。在巴黎大學由物理學家Alain Aspect所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他們進行了一項也許會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實驗。Aspect和他的小組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次原子的粒子們,例如電子,同時向相反方向發射後,在運動時能夠彼此互通資訊。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十尺或十萬萬里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運動方式,在一方被影響而改變方向時,雙方會同時改變方向。這個現象的問題是,它違反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沒有任何通訊能夠超過光速。由於超過了光速就等於是能夠打破時間的界線,這個駭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學家試圖用複雜的方式解釋Aspect的發現。但是它也激發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釋。例如,倫敦大學的物理學家、現代全息理論之父David Bohm相信Aspect的發現是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其實宇宙只是一個幻象,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



要瞭解為什麼Bohm會 做出如此驚人的假設,我們必須首先瞭解什麼是全息攝影相片。全息攝影相片是靠雷射(鐳射)做出的一種三度空間立體攝影相片。要製作一張全息攝影相片,物體 首先必須用一道雷射光束照射,然後第二道雷射光束與第一道光束的反射產生繞射的圖案(兩道光束交集的地區),被記錄於底片上。底片洗出後,看起來像是無意義的光圈與條紋組合。但是當底片被另一道雷射光束照射時,一個三度空間的立體影像就會出現在底片中(這不同於一般印刷式的所謂全息相片,只有狹窄的角度可見立體影像。真正的全息攝影相片是沒有角度限制,而且必須用雷射光才可見影像)。

影像的立體不是全息攝影唯一特殊之處。如果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被割成兩半,然後用雷射照射,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玫瑰的影像。事實上,即使把這一半再分為兩半,然後再分下去,每一小塊底片中都會包含著一個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來影像。不像平常的相片,全息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著整體的資料。



全息相片的這種「整體包含於部份中」的性質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方式來瞭解組織與秩序。歷史上的科學多半是基於一種偏見,認為要瞭解任何事物現象,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部份。全息攝影教導我們,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會配合這項假設。如果我們試著把某種全息攝影式結構組成的事物分解開來,我們不會得到部份,而會得到較小的整體。這項理論使Bohm建立了另一種用來瞭解Aspect發現的解釋。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夠彼此保持聯繫,而不管它們之間的距離多遠,不是因為它們之間來回發射著某種神秘的信號,而是因為它們的分離是一種幻象。他說在現實的某種較深的層次中,如此的粒子不是分離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基本相同來源的實際延伸。



為了便於理解,Bohm用“魚缸裡的魚”來做比喻:在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中放進一條魚,兩台相互垂直的攝像機"觀察"魚的活動,圖像直接在兩台電視機上播放出來。在電視機裡我們可以看到,"兩"條魚分別作著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遊動。如果其中一條魚的狀態改變了,另一條魚的狀態也立即隨之改變。玻姆以此展開對超距作用的解釋:"兩個同謀粒子應當被視為同一高維現實的兩個不同的三維投影,在三維空間看來,二者沒有相互接觸,毫無因果關聯;而實際情況是,兩個粒子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非常類似於上面所說的魚的兩個電視圖像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

簡而言之:我們肉眼直接可見的三維物質世界的獨立個體,實際上是更高維整體的一個投影,我們由於不能理解更高維度的整體性而誤以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個個人或物是獨立的個體。



全息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的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資訊。(因為現實中的一切都是由如同次原子這樣的幻影粒子所組成,所以我們眼中的世間萬物可能源於更深層次的“合一”)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我們不妨設想一種二維世界的生物,他們所能感知和理解的都僅限於二維世界。同樣是上文的那個魚缸,假設有六個二維生物分別處於魚缸的六個面觀察描述魚的運動。當然,他們不能像三維生物那樣,從魚缸的一個面直接[穿行]到另一個面,他們只能沿著魚缸的表面,從一個面[繞行]到另一個面。而且他們感覺不到自己繞了圈子,在他們看來從魚缸任一面到其它面的空間是平坦的,他們所選擇的是最短距離路線。而他們在相距那麼遠的六個地方所分別看到的魚,理所當然的,是六條不同的魚。然後他們發現,在某兩個位置觀察到的兩條魚之間存在著超距作用:其中一條魚向某個方向游時,另一條魚就向反方向遊;當他們對魚施加影響,使其中一條魚突然改變運動狀態時,另一條魚也立即改變運動狀態。它們之間似乎有某種看不見的聯繫。(即顯現在“二維平面”的六條獨立的魚其實源自三維世界中的同一條魚,而其中每條魚都包含了整體的資訊——即部分包含整體或者說整體“投影”部分,而二維的生物由於感知有限而無法看清這點)



把上面的論述推廣應用於三維世界生物,不難發現人類理解和表達更高維度事物存在著同樣的困難。準確地說,人類所處的世界並不是三維的,只是人類所能直接感知的領域被局限於三維而已。(僅能感知整體的一部分:光波、聲波等)




超級全像式的宇宙

除了這種幻象性之外,宇宙也包含著其它更為驚人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離是一種幻象,這表示在現實的更深層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包含、密切關連的。比如說,在人腦中的一個碳原子中的一個電子,是連接到太陽表面的一個氫原子中的一個質子,而它們又連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鮭魚,所有跳動的心臟,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每個事物都溝通貫穿著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貫穿於一個事物(佛教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雖然人類的本性是去分類處理宇宙中的種種現象,一切的分類都是必要的假像,而一切的終極本質是一個無破綻的巨網。

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連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基本不變的。因為在一個沒有分離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觀念會瓦解,時間與三度空間就像電視監視器中的魚,只是一種更深秩序的投影。這種更深的現實是一種超級的全像式幻象,過去、現在、未來都共同存在於當下一念。這意味著,只要有適當的工具,就有可能進入這種超級全像式的現實層次中(時光旅行),取出遙遠過去和未來的影像(其實每個人都有這種回溯過去和預測未來的功能)。

這 種超級全像式的宇宙還包含了什麼,永遠是一個開放而無解答的問題。為了方便討論,假設這種超級全像式的結構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至少它包括了過去和未來 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組合——從雪花到誇粒子,從藍鯨到伽瑪射線。它可被視為一種宇宙性的儲藏庫,包括了所有存在過的一切。(阿凱西記錄)雖然Bohm承認我們不可能知道在這超級的全像結構中還隱藏了什麼,但肯定包括著更多。如他所言,也許這種超級全像式結構的現實層次只是一道階梯,在它之上還有「無限多的發展」。



頭腦以全息攝影的方式儲存記憶



Bohm不是唯一發現宇宙是一個全息攝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腦部研究的領域中,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 Pribram也分別獨立地相信現實的全息式本質。

Pribram研究腦部是如何儲存記憶,因而被全息式結構模型所吸引。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顯示,記憶的儲存不是單獨地限於特定的區域,而是分散於整個腦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連串歷史性的實驗中,腦部科學家Karl Lashley發現,不管老鼠腦部的什麼部位被割除(聲明:反對動物實驗),都不會影響它的記憶,仍舊能表現手術前所學到的複雜技能。唯一的問題是當時沒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種奇怪的「整體存在於每一部份」的記憶儲存本質。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Pribram接觸到全息攝影的觀念,才發現了腦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解釋。Pribram相信記憶不是記錄在腦神經細胞中,或一群細胞中,而是以神經脈衝的圖案橫跨整個腦部,就像雷射繞射的圖案遍佈整個全息攝影的底片上。換句話說,Pribram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息攝影機。

Pribram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麼小的空間中儲藏那麼多的記憶。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元(bits)的資料(大約是五套大英百科全書)。相似的,除了其它功能之外,全息攝影也具有驚人的資料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範過,在一立方釐米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元的資料。

如果腦部是根據全息攝影的原理來操作,我們就比較容易瞭解我們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從我們那龐大的記憶倉庫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資料。如果一個朋友要你告訴他,當他說「斑馬」這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尋某種巨大的腦部字母檔案才能得到一個答案。相反地,一些聯想,如「條紋」,「馬」,和「非洲野生動物」等會立刻跳入你的腦中。的確,人類思考過程的一項最驚人的特徵是,每一件資料都似乎與其它所有資料相互連接。——這也是全息攝影幻象的另一項基本特性。因為全息攝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與其它部份交互關連著,這也許是大自然交互關連系統的最終極例子。

引用
http://hi.baidu.com/%BA%AE%D1%F4%CB%E9%D1%A9/blog/item/99580d8d16437da70f2444a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ying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